比亚迪法务部回应:技术竞争才是良性之争!

当一纸判决把赔偿金额定格在31.38万元,比亚迪与"王悟空说车"的恩怨有了阶段性句号。但这起看似常规的侵权案,实则撕开了新能源车行业舆论场的一道口子。

比亚迪法务部的公告里藏着明确态度:对无心之失可以包容,对"为黑而黑"的定向攻击绝不妥协。李云飞转发时特别强调的"长期针对、诋毁",点出了这起案件的关键——不是单篇稿件的失实,而是持续性的贬损行为。这种区分值得玩味:企业并非容不得批评,而是不接受系统性的恶意。

比亚迪法务部回应:技术竞争才是良性之争!
 

新华社月前的评论文章,恰好为这种"零容忍"提供了行业注脚。当"拉踩同行""阴阳友商"成为流量密码,当诋毁性内容开始误导消费决策、分流研发资源,舆论环境的恶化就不再是企业个体的麻烦,而是整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站在比亚迪的角度,连续多次成为被攻击目标,拿起法律武器既是自卫,也是为行业划红线。

回看比亚迪的反制手段:从2021年悬赏5万元起步,到2022年提升至500万元,再到近两年密集起诉重点账号,动作步步升级。去年年底"龙猪-集车"案获赔201.87万元,已是当时标杆;如今31.38万元的判赔额度虽不及前者,但传递的信号一致——名誉侵权的代价正在显性化。

比亚迪法务部回应:技术竞争才是良性之争!
 

然而,值得冷静思考的是,法律胜诉能否真正净化舆论生态?当技术竞争被口水战稀释,当研发投入需要分出一部分应对舆论风险,企业的"重拳出击"固然可以理解,但行业是否更需要建立常态化的自律机制?比亚迪强调的"技术竞争才是良性之争",听上去像口号,却也道破了本质:最终能打动用户的,永远是产品本身而非抹黑对手。

这场判决的意义,或许在于给所有参与者提了个醒:商业竞争有边界,言论自由有代价。至于行业能否因此更清朗,还得看企业是否真能把更多资源投入技术,而非陷入无休止的舆论攻防战。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IT手机资讯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原创试用报告

西圣Plume评测:百元价位的旗舰级耳夹耳机,轻若无感却音质爆棚

2025-11-26 21:34:09

原创视频

南卡BOLT头戴耳机:开放式黑科技,舒适音质双在线!

2025-11-26 21:38:2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