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系统日均吞噬1.3亿公里真实路况数据时,它的智驾故事才算真正开了头。
截至10月底,智驾销量突破新纪录,搭载该系统的车型累计销量突破200万辆——这个数字的含金量在于,它不是靠单车爆款堆出来的,而是横跨王朝、海洋、方程豹、钛等多条产品线的集体放量。太平洋汽车发布的10月智驾销量榜显示,比亚迪是第二名的四倍有余,差距拉得足够开。
智驾能力的本质是数据复利。200万辆车每天贡献的1.3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250圈,这是个让对手眼馋的训练闭环。更关键的是,这些数据的多样性足够丰富:既有城市通勤的频繁启停,也有高速场景的连续变道,还有海外市场的异构路况。比亚迪前三季度砸下的437.5亿研发投入,很大一部分就在消化这些数据,转化成算法迭代。
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首次突破50%的行业拐点,为这场智驾放量提供了温床。单月44.17万辆、前十月370万辆的基本盘,意味着每卖两辆车就有一辆带天神之眼。规模带来成本摊薄,成本摊薄支撑标配下探——这套逻辑在智驾领域同样适用。
高端化和出海成了数据的另外两个增长极。方程豹单月突破3万辆,钛7首月成交超过21万元,证明智驾系统撑得起溢价;而10月海外销量同比暴增155%,则把数据采集半径扩展到了117个国家和地区。在英国、巴西、法国这些法规严苛的市场,智驾功能的适配本身就在倒逼技术成长。
不过,200万辆只是入场券。真正的考验在于,当数据量从量变走向质变,比亚迪能否在算法精度、功能安全和用户体验上建立起代际优势。毕竟,智驾竞赛的终局不是看谁家车卖得多,而是看谁家系统活得好——既要活得可靠,也要活得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