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饕餮
当多数耳机还在入耳式赛道内卷时,虹觅用 Clip Pro 给出了新答案 —— 这款 2025 年推出的耳夹式开放式耳机,以 299 元的定价,将 “无压佩戴” 与 “越级音质” 打包奉上。它不仅解决了入耳式耳机胀痛、漏音、闷堵的痛点,更凭借蓝牙 6.0、四麦降噪等硬核配置,号称 “能媲美五百元级产品”。
这款被网友称为 “百元档最强开放式” 的耳机,究竟是营销噱头还是真体验革命?我带着对入耳式的固有偏见,开启了一周的深度测试。
一、开箱:轻奢质感藏在细节里
虹觅 Clip Pro 的包装走简约路线,烫金字体搭配上简洁的盒身让人眼前一亮。配件清单虽不繁杂但足够实用:耳机本体、Type-C 充电线、产品说明书。
充电盒是点睛之笔,表面采用类皮质工艺,不易沾指纹,揣在牛仔裤口袋里也不会磨出划痕。开盖角度固定在 105°,磁吸力度恰到好处,取放耳机时既稳固又顺滑,单手握持操作毫无压力。
耳机本身提供虹觅黑、虹觅白两种配色,我手上的白色款尤为亮眼,银色金属腔体搭配哑光白耳托。
2.5mm 错位设计让 “前高后低” 的布局清晰可见,既符合耳廓工学,又透着几分科技美学。
圆柱形的铝合金气旋式引擎腔体裸露在外,不仅是声学功能的载体,更成了独特的设计符号。
二、佩戴:4.5g “隐形” 体验的舒适革命
作为从入耳式转用开放式的用户,我最初最担心的就是佩戴稳定性 —— 毕竟此前试过的耳夹式耳机,要么夹得耳根疼,要么稍动就滑。但虹觅 Clip Pro 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单耳仅 4.5g 的重量,戴上后几乎感受不到存在,堪称 “物理隐形”。
2.5mm 错位设计与 12° 弧面耳托的组合功不可没。耳机腔体精准卡在耳廓与耳屏之间,前高后低的角度完美贴合耳甲腔曲线,既不会像传统耳夹那样压迫软骨,又能借助耳廓结构实现稳固支撑。
通过测试,无论是早高峰戴1.5 小时地铁,还是连续佩戴 4 小时写报告,全程无胀痛、无下坠感,摘下来时耳根毫无压痕;即便频繁转头、低头,耳机也没有松动,更不会像入耳式那样闷出耳道潮湿感。
这种 “戴了像没戴” 的体验,让我彻底告别了 “听歌 1 小时,摘机缓半天” 的困扰。
三、音质:小体积里的 “低频猛兽”
开放式耳机的通病是 “音质单薄、低频塌陷”,但虹觅 Clip Pro 用硬件组合打破了这一魔咒,13mm 双磁单元 + 石墨烯振膜 + 气旋式引擎腔体,这套配置放在 299 元价位堪称 “降维打击”。
实际听感远超预期,三频表现均衡且富有层次:,播放《渡口》开篇鼓点时,下潜深度令人惊喜,回弹迅速不拖沓,没有廉价耳机的发闷感 —— 这得益于气旋式引擎腔体的铝合金结构,能容纳更多气流,让低频更有冲击力;人声表现尤为突出,听周深《大鱼》时,歌手的气声、转音细节清晰可辨,温润度堪比千元级入耳式。
解析力同样亮眼,播放《加州旅馆》现场版时,观众欢呼声、吉他 SOLO、鼓点的定位清晰可辨,声场开阔度完全不像小尺寸开放式耳机。
更意外的是自研防漏音模式,将音量调至 70%,1 米外的同事几乎听不到音乐声,彻底解决了公共场合听歌的 “社死” 尴尬。
四、使用体验:全场景无短板的全能选手
如果说佩戴和音质是核心优势,那功能性的全面性则让虹觅 Clip Pro 成为 “闭眼入” 之选。
1. 连接与降噪:稳且清晰
搭载的蓝牙 6.0 芯片表现惊艳,实测在地铁、商场等信号复杂环境中,10 米范围内从未出现断连、卡顿。更实用的是智能一拖二功能:同时连接手机和电脑,电脑开会议时手机来电,无需断开重连即可切换,对办公族太友好。
四麦 ENC 通话降噪是通勤党的福音。在 70dB 的路边测试通话,对方反馈 “几乎听不到背景噪音”—— 这比同价位入耳式的双麦降噪效果强太多,即便在菜市场、火车站等嘈杂场景,人声也能被精准拾取。
2. 续航与模式:持久且灵活
续航能力完全满足重度使用:单耳 8 小时 + 充电盒 32 小时的总续航,按每天 2.5 小时使用计算,一周充一次电毫无压力。Type-C 接口支持快充,紧急情况下充电 10 分钟能听 2 小时,彻底告别 “电量焦虑”。
触控操作逻辑简单:双击暂停 / 播放,长按切换模式,上手即用无需适应。
结语
虹觅 Clip Pro 用实力证明:开放式耳机不止是 “配角”,更能成为 “主力机”。它以 4.5g 轻量化设计解决了佩戴痛点,用双磁单元 + 气旋腔体实现了音质越级,再配上蓝牙 6.0、四麦降噪、长续航等全能功能,299 元的价格几乎找不到短板。
如果非要挑不足,没有无线充电略显遗憾,但对追求实用的用户来说,这完全不影响它的性价比。无论是受够入耳式胀痛的 “耳道敏感星人”,还是需要运动时稳固佩戴的健身党,亦或是频繁通话的办公族,这款耳机都能精准匹配需求。在开放式耳机越来越火的 2025 年,虹觅 Clip Pro 无疑是百元档最值得入手的 “质价比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