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化学教师到千亿药企掌门人,新任“女首富”钟慧娟的30年跨界路。
鲸商(ID:bizwhale)原创 作者 | 胡笃之
从三尺讲台与千亿药厂,钟慧娟用30年完成了一场跨界。
最新发布的《2025胡润百富榜》显示,钟慧娟以1410亿元财富取代了娃哈哈宗馥莉的霸主地位,成为中国新晋女首富。
这位64岁的企业家仅用一年时间,便将个人财富从530亿推至千亿级,日均增收超3亿,创下中国财富史上的“翰森速度”。
这一路的高歌猛进并非偶然,而是中国医药行业从仿制到创新转型的缩影。钟慧娟作为行业中罕见的跨界者,其背后是三十年深耕医药产业的战略定力、对创新研发的孤注一掷,以及与国际巨头博弈的全球化视野。但竞争从未停止,属于翰森制药的挑战仍在继续。
跨界者的破局之路
钟慧娟在1982年从江苏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本科毕业后,成为连云港延安中学的一名化学教师。 当时,化学专业的她与医药行业似乎有着天然的连接,但真正引领她进入这个领域的,是她的丈夫——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1995年,孙飘扬和一名香港投资人组建了豪森药业(翰森制药的前身)。
但当时孙飘扬已经是连云港制药厂厂长,无法分身管理新公司。于是,在亲友们一片质疑声中,钟慧娟做出了改变人生的重大抉择——辞去稳定的教师工作,加入翰森制药,承担起管理这家初创企业的重任。
刚起步的豪森制药规模很小,家底单薄。钟慧娟从零起步,以厂为家,全力以赴。当时的医药行业仿制药占比超90%,她选择以“仿制”为切入点。1997年,公司首个重要产品抗生素“美丰”上市,当年便实现了3000万元的销售额。
这无疑是给当时的国药研发以极大的信心和鼓舞:原来我们国家也能研制自己的头孢类抗生素,药效甚至比国外的还要好,且价格更为便宜。“美丰”的一鸣惊人,使得钟慧娟带领的“豪森制药”健步迈进了大众视野,也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制药企业跻身一流的药研行列。
但是钟慧娟并未满足于此。她很早就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预见到创新药才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在她的带领下,翰森制药制定了“先模仿再创新”,走“仿创结合”之路的发展战略。
然而,创新药研发之路道阻且长。在医药界有一个著名的“双十定律”,即一款创新药的问世,往往要花费10年时间,投入至少10亿美金,周期长,风险大。
钟慧娟依然选择从事新品研发,纵使研发之路举步维艰。她几乎跑遍了国内所有的药科、医科大学,去招揽贤士;与国内外知名的药物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各地的医院组织、各类学术团体保持着密切联系。
2014年5月,迈灵达(吗啉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成功上市,这是我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硝基咪唑类抗感染药物,标志着豪森实现了“从仿制到创新”发展战略的重大突破。
2019年6月14日,钟慧娟带领翰森制药在港交所成功上市。上市首日,翰森制药表现亮眼,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大关,成为港股最大市值医药股。这次上市不仅为翰森制药带来了雄厚的资金实力,也为钟慧娟的财富增长提供了强大的资本助力。
上市后,翰森制药的股价一路走高,从发行价14.26港元一路上涨。 到2025年,公司市值已突破2000亿港元,年内累计涨幅超100%-8。这也直接推动钟慧娟财富比去年增长600多亿元。

如今成为中国女首富,钟慧娟用三十年时间完成从教师到企业家的蜕变,她的成功既是个人的奋斗史,也是中国医药行业从弱到强的缩影。
不过,翰森制药上市后的发展,同样经历了些起伏。
创新药成“业绩增长引擎”
在钟慧娟的带领下,翰森制药经历了一场从仿制药企到创新药企的跃迁,这一转变也直接反映在公司财务报表上。
回顾2019年,仿制药受到集采冲击,翰森核心仿制药“欧兰宁”“昕维”降价中标,明星产品“普来乐”失标。这些问题导致2020年公司营收增速仅为0.1%。在危机倒逼下,翰森制药加速向创新药赛道突围。在药品降价压力下,2020年,翰森制药营收与净利润增速均不足1%。
面对集采冲击,钟慧娟带领翰森制药迅速调整战略,逐步从“仿制药依赖”向“创新药引领”转型。随着公司研发重点的转移,仿制药收入也逐年降低,由2022年的43亿元降低至2024年的28亿元。在2024年全年,公司创新药与合作产品销售收入达94.77亿元,同比增长38.1%,占公司总收入比例上升至77.3%。

到了2025年上半年,翰森制药实现营业收入74.34亿元,同比增长14.3%;归母净利润达31.35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创新药与合作产品销售收入为61.45亿元,占总收入比例上升至82.7%,已成为驱动业绩增长的核心动力。也就是说,翰森制药已成功从一家仿制药企业转型为创新驱动型制药企业。
而成为创新型企业离不开资金的投入。2024年,翰森制药研发开支达27.02亿元,同比增长28.8%,研发占比升至22%,这一比例远超医药行业平均水平。包括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开支约14.41亿元,同比增长20.4%。 从研发管线来看,公司拥有专业研发团队1800余人,正在推进超过70项创新药临床试验,分属40余个候选创新药。这些持续增加的研发投入,为公司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创新药海外授权的战略布局。2024年公司BD收入达15.72亿元,占创新药收入的16%。
今年10月,翰森制药将一款在研CDH17靶向抗体偶联药物(ADC)HS-20110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权益,授权给跨国医药巨头罗氏,首付款8000万美元,潜在里程碑总金额高达14.5亿美元。而这仅是翰森在ADC领域达成的第三笔“出海”交易。这种“以战养战”的模式,使公司形成“研发-授权-反哺研发”的良性循环。
以上高效的模式让翰森制药拥有强大的现金流生成能力。截至2025年上半年,其手握271.04亿元的现金及银行存款,为持续创新研发投入奠定坚实基础。充裕的现金储备使翰森制药能够在创新药研发上保持高强度的投入,同时也为未来的业务拓展和潜在收购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不过,翰森制药也存在销售费用过高的问题。 2018年至2024年,公司销售及分销开支连续7年维持在30亿元以上,累计238.83亿元。 2025年上半年,该数据达到18.18亿元,占营收比例为24.46%。
审视翰森制药的财务报表,销售费用的规模令人侧目。 2021年至2024年间,公司的销售及分销开支分别高达34.28亿元、35.50亿元、35.31亿元和37.96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始终徘徊在30%以上,四年总和超过143亿元。
尽管翰森制药在钟慧娟的带领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作为中国医药行业的领军企业,它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瓶颈。
内忧外患中的破局思考
上文已提到,翰森制药的销售费用较高,其背后还隐藏着合规隐患。2024年7月,翰森制药旗下江苏恒特医药销售有限公司因不正当竞争行为,被罚款2554万元。
这并非翰森制药首次因合规问题受到处罚。早在2021年,财政部发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就指出,其旗下豪森药业在2018年存在多项问题。
而翰森制药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是医药行业日益白热化的竞争。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创新药政策的鼓励,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创新药研发的竞争行列。当孙飘扬和钟慧娟不再是国内医药行业创新的唯一代表,那么恒瑞和翰森的城墙是否牢固?
近年来,具有海归背景的生物制药公司已经成为市场宠儿,并且不断挑战着恒瑞这样的传统化学药巨头。像百利天恒的朱义、康方生物的夏瑜等一批新兴医药企业家的崛起,正改变着中国医药行业的竞争格局。
此外,随着中国创新药企的大额BD(业务发展)合作频现,行业竞争已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全球舞台。截至2025年5月27日,国产创新药BD总金额已达455亿美元,首付款22亿美元,全年交易额有望再攀新高。这种竞争环境意味着翰森制药需要在创新药研发的速度、质量和商业化能力上都保持领先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虽然翰森制药在研发投入上不遗余力,但与国际医药巨头相比,整体研发投入总量仍有差距。并且,翰森制药自主出海能力较弱,其虽然有ADC授权GSK、GLP-1授权默沙东等合作,首付款累计超3.8亿美元,但自主出海能力弱,其核心产品阿美乐在欧洲审批缓慢。相比之下,国际医药巨头在全球市场的布局更为广泛,能够自主将创新药物推向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后,钟慧娟作为领导人,在年龄增长之际,翰森制药的代际传承也已悄然开启。女儿孙远已逐渐走向前台,担任翰森制药执行董事,主要负责集团研发战略、业务发展、投资战略及科学发展。
不过,公司也面临着治理结构优化的挑战。如何平衡家族控制与职业经理人管理,如何确保战略的连续性和创新活力,都是钟慧娟和她的团队需要思考的问题。孙飘扬曾表示,恒瑞医药今后运营将选择职业经理人模式。翰森制药未来会采取何种治理模式,还有待观察。
总之,已经64岁的钟慧娟,依然带领着她的医药帝国在创新与全球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随着女儿孙远逐渐成长,这家千亿企业的代际传承也已悄然开启。在两代人的接力前行中,一个“医药世家”的轮廓日渐清晰,而它所代表的中国医药创新力量,正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越来越响亮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