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新通路”
鲸商(ID:bizwhale)原创 作者 | 王晓萱
俗话说务农重本,国之大纲。而农业与科技的结合,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生存必考题。
当全球农业面临粮食损耗、小农技术困境与气候压力的重重挑战时,一群年轻人正用代码与算法书写新的答案。
为了更好地汇聚这批农业人才,鼓励全球青年以数字技术和创新推动农业与粮食体系可持续发展,近期,拼多多、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浙江大学共同主办的2025全球农创客大赛决赛,在杭州举行。这已经是拼多多第五年投入支持并参与全球农创客大赛。
大赛共吸引全球97个国家的519份数字农业解决方案报名参赛,项目申请数量和覆盖范围均创历史新高。通过线上初选,来自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中国、泰国、哥伦比亚、匈牙利和美国的9个青年主导创新解决方案成功晋级决赛。
大赛成农业发展“加速器”
当传统农业仍面临气候变化、资源短缺与劳动力减少的多重压力时,一场以科技为引擎的农业革命正在试验场、农田和屏幕背后加速发生。
拼多多,作为长期扎根农业的互联网平台,正通过一套系统性的赛事机制,悄然推动着农业生产数字化进程。

自2020年起,拼多多连续五年支持“全球农创客大赛”,将其作为窥见全球农业创新脉搏的窗口。今年大赛中,坦桑尼亚SafeSip团队凭借其设计的禽业安全用水创新方案,一举斩获大赛金奖;中国“猪群实时守护战团队”研发的AI养猪方案,以其完善的产品设计和成熟的商业模式拿下银奖;美国PlanPulse Patch团队瞄准温室番茄等高附加价值作物,设计的植物生长预警监测方案获得铜奖。
除“全球农创客大赛”之外,拼多多还连续主办了五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和支持三届“全国科技小院大赛”。

在今年举行的第五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中,进入决赛的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在植物工厂草莓栽培中,通过可移动式栽培架将空间利用率提高到200%,多源节能技术降低空调能耗40%以上,冷凝水回收技术将水分生产效率提升300%以上——这些突破预示着高效农业的未来图景。

而拼多多长期支持的“全国科技小院大赛”,则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服务和技术支撑。科技小院自2009年从河北曲周发源,如已扩展至全国1800多个小院,覆盖千余县乡。拼多多连续三年支持举办“全国科技小院大赛”,从支持其科研攻坚,到协同搭建人才培养平台,系统性助力青年人才深入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土地上。
在助力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拼多多通过打造多元化赛事矩阵,构建起一套覆盖技术攻关、人才培育与国际创新的立体化助农体系,以“组合拳”形式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其中,“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聚焦农业生产“最初一公里”,以单一作物的技术突破为核心目标,围绕种植效率提升、品质优化等关键议题开展精准攻关。该赛事致力于破解特定作物生产中的技术痛点,将前沿农业科技转化为可落地、可复制的田间解决方案,为农业生产环节的降本增效提供直接支撑。
“全国科技小院大赛”则以人才培育为根本依托,将农业研究生培养与乡村振兴实践深度绑定。赛事以“人才带振兴”为核心理念,鼓励研究生团队扎根基层,在田间地头开展课题研究与技术推广,既为农业领域培养了一批懂技术、接地气的专业人才,也通过人才下沉推动了区域农业产业升级,打造出“人才赋能乡村”的鲜活样板,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的双向共赢。
而“全球农创客大赛”立足国际视野,面向全球挖掘具备潜力的农业创新系统性解决方案。与前两项赛事侧重技术攻坚和人才培育不同,该赛事更聚焦相对成熟的农业初创项目,通过搭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平台,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推动农业领域的跨界融合与模式创新,为农业发展引入全球智慧与前沿视野,助力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农业生态体系。
从聚焦单点技术突破,到深耕人才培育赋能区域发展,再到链接全球资源推动系统性创新,拼多多旗下三大赛事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形成了层次分明、覆盖全面的助农布局,为农业创新发展开辟了多元路径。
强化人才支撑,助力乡村振兴
农业创新,核心在人。今年5月,拼多多联合粮农组织、浙江大学举办的“2025数字农业创新训练营”,正是聚焦这一主题——培育农业企业家和创新者。

“全球农创客大赛”的优胜者们,就在这里开启了一场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蜕变。训练营第一阶段在浙江大学课堂中展开,聚焦利益相关方管理、需求评估与初创融资等实用技能。
第二阶段则需要农创客们深入云南大理古生村的田间地头,沉浸式体验中国前沿农业技术的真实应用。
在大理期间,农创客们深入了解当地农户如何在手机应用平台,根据系统对作物类型及土壤特性分析后给出的建议,精准订购肥料。依托这一数字化手段,当地一项试点项目可使洱海周边地区的氮磷流失量减少超过30%,为推动洱海绿色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与“2025数字农业创新训练营”类似的,还有拼多多支持,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联合建设的“数商兴农科技小院”,旨在培养农业复合型人才。
杨静就是这一培养模式的典型代表。三年前初到古生村科技小院,杨静就被安排入户做种植情况调研。起初她的调研并不顺利,直到后来与农户们熟了杨静才知道,只有看到技术转化出好的收益,大家才会放心地配合。这也让她在心里埋下了一个信念:不仅要让农田增产,更要让农户增收,要帮大家把农产品卖出去。毕业后的杨静选择回到古生村创业。她以数商兴农科技小院为阵地,积极推动科技小院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与升级。
正如拼多多副总裁侯凯笛所言:“创新技术是风,数据赋能是雨,复合人才是犁,三者合力才能深耕现代农业的沃土。”拼多多在做的,正是为行业系统性培育能驾驭这三者的“新农人”。
在这场从“田间”到“指尖”的农业产业升级浪潮中,拼多多已从电商平台演进为农业人才生态的构建者。它通过持续的资金投入、资源倾斜与平台赋能,让技术和人才成为乡村振兴中最活跃的生产要素。
当然,这些大赛中选拔出的技术和人才,能否更好地适应市场,都还需拼多多的助力。今年4月,拼多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牺牲短期利润宣布推出“千亿扶持”计划,继续投入真金白银助商惠农。
在支持农业科研创新与技术推广之外,拼多多将依托“千亿扶持”计划,以真金白银帮助商家降本增效,吸引更多商家扎根农业、深耕供应链,助推一批批优质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全国,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