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把报纸杂志电视称为资讯1.0时代,那么网站PC端就应该是资讯2.0时代,而时下最热门的APP移动平台就算是资讯3.0时代,例如《今日头条》及旗下的汽类垂直综合类资讯平台《懂车帝》APP。,,回顾中国垂直专业类网络资讯行业这20多年的历史(所谓垂直指的是专注于某一行业内容的网站),更多是以IT数码行业的崛起,从硅谷动力到Chinabyte,再或者后面的IT168以及中关村在线、泡泡网都是当时知名的数码及互联网资讯类网站,还有像新浪、腾讯、搜狐这样的门户综合类网站,再后来有了像汽车之家、爱卡这样的由论坛转为资讯平台的汽车行业成功案例。在那个阶段,用百花齐放来形容当时的资讯类网站绝不为过,而且这些资讯类网站也成为了颠覆用户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来源的重要平台。,作为从业20多年,经历了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及自媒体时代等多个阶段,也曾担任多家行业知名网站主编及总编职位的老媒体人,《车314》创始人吴茂林在回顾这一段历史时曾评价,在垂直类网站所有内容形式中,PV流量和受关注度排名第二的是导购类文章,而排名第一的则是评测类内容……,
,而我们今天就来说一下“评测”这种形式。曾经IT行业最著名的导购类垂直网站《IT168》创始人兰江有一句经典的总结:什么是评测?它实际上就是终极的导购!,对于这句话,我们的理解什么是“终极”的导购,就是这类资讯内容,会让举棋不定的用户,最终下决定买还是不买?买什么品牌?买这个品牌的什么型号?相当于影响最后的购习决策,所以评测的重要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那咱们讲的这个“评测”为什么又跟最近网上沸沸扬扬的《懂车帝》评测:比亚迪汉EV与极狐阿尔法S对撞事件扯上了关系?怎么样才能做出一个优秀的评测内容,而不是让人诟病和评点为“恰饭”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观点,评测的三要素:模型客观公平、数据为准、可任意复刻。,
,《懂车帝》请别在评测上玩“田忌赛马”的把戏,作为真正的评测,最大的价值就是引导消费者的购买决定,所以“服众”是唯一的指导精神。而我们来回顾这次《懂车帝》所做的比亚迪汉EV与极狐阿尔法S双车对撞测试中,为什么会引发这么多的争论,这就是不能服众的巨大表现。,当然,从数据简单来看,汉EV与极狐阿尔法S同属纯电中大型轿车,身份相同,质量和长宽高轴距等数据也差不多,但这样是不是“对撞更合适”?我们也有以下的一些问题:,
,为什么是“64km/h时速 50%重叠对撞”?《懂车帝》用比亚迪汉EV和北汽极狐阿尔法S分别以64km/h的速度、50%的偏置正面对撞,这与与往的众多评测模型完全不同。,所以,比亚迪官方拿出C-NCAP和中保研对于汉EV安全性的测试模形来进行回怼,表达了对《懂车帝》对撞测试的认知态度:不标准也不权威!,要知道,在之前的中保研和中汽研对比亚迪汉EV进行的碰撞测试中,中保研内乘员安全指数、车外行人安全指数、车辆辅助安全指数均为 G(优秀),其中在正面25% 偏置碰撞中,比亚迪汉EV的乘员舱侵入量、假人伤害等表现都比较好,A 柱也未出现明显变形。在中汽研碰撞中,比亚迪汉EV综合得分率为91.5%,在40% 正面偏置碰撞中A柱未出现明显变形。,
,有业内人士认为,懂车帝并不具备双车碰撞的测试资质,以64km/h的速度进行双车对撞,在现实中的情况就是两款车均以64km/h的速度对撞且一车存在逆向行驶,这样的情况是相对较小的,不具备参考价值。在我们看来,《懂车帝》这种就是要模拟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即便这种情况很少,但是也具备参考价值的,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是力挺《懂车帝》,做一个有自我态度的自媒体!,下面问题就来了,到底我们大众是信《懂车帝》还是中保研和中汽研?其实这不是一个二选一的必选题,反而可认为是一种百花齐放态度,就是任何自媒体都可以表达你的认知和态度,前提必须是客观和真实的,但是权威结论一定是权威机构出来的,这里就指的是中保研和中汽研。,
,这里就有一个常识问题,自媒体的测试结果能不能作为标准?我们拿一个跟人们日常相关的手机续航问题举个很直接的例子,比如在苹果的官网上,iPhone 11 Max的参数页上写着视频播放:最长可达20小时,流媒体视频播放:最长可达12小时,音频播放:最长可达 80 小时,但是实际上很多媒体和自媒体的测试结果都达不到,比如国外网友在YouTube 视频播放测试测试中,得到的成绩是8小时58分钟,难道你就说苹果是虚假宣传?,当然不是了,苹果可以拿出来测试数据来进行佐证,这里面就涉及评测模型的差异,比如可以在屏幕亮度、外扩音量、网络制式等方面动点手脚,但有一点是必须要确认的,就是苹果这些数据当它把模型给到其它机构及个人时,我们手里的苹果iPhone 11 Max也必须能复刻出来,这就是权威评测模型的本质:可复刻性。,
,讲了这么多,我们核心的观点是什么?就是《懂车帝》做这个评测是它的权利,因为这几辆车是它自主购买的产权,它爱拆就拆,爱撞就撞,谁也管不了,但是有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
它这个结果,只能当作是给大众一个购买的参考,但完全不能替代中保研和中汽研的测试结果,也不能当作一种标准进行推广”。因为:《懂车帝》本质上就是一个自媒体,它没有这个官方发布的资质和权力,这是目前《懂车帝》最可悲的地方:打着替大众操心的旗号操着自己不该操的心!,挑选对撞型号上的猫腻。这其实也是这次测试最受诟病的几个要素之一。懂车帝说,之所以挑“比亚迪汉EV”和“北汽极狐阿尔法S”进行对撞测试出于两大考虑:首先这两款车在轴距、车身重量以及定位方面都比较一致,碰撞结果会相对公平。更重要的是,比亚迪汉上市以来销量屡创新高,仅今年上半年就突破5.2万辆,妥妥的比亚迪新能源车明星产品。而北汽极狐阿尔法S就更为耀眼,作为北汽新能源压上未来推出的转型力作,新车型更是搭载华为HI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堪称话题王者。,,俗话说:事出反常即为妖,其实破绽就出在这里。首先关于对撞车辆级别的论述,表面上是没有任何疑点,但是当我们细致对两车进行对比就能发现,这完全是不同级别的对比,就像是一个十岁小孩跟一个二十岁青年的掰手腕。,例如在车身结构方面,极狐阿尔法S车身采用新能源车少见的钢铝混合材料,用铝合金吸能,用热成型钢保证强度,车身最关键的A、B柱均采用了高强度热成型钢,强度上远超普通钢材的4倍,每平方厘米可以承受15吨的压力。这相比比亚迪汉车身更偏向燃油车型设计在碰撞时更占便宜。,另外,还有一点很多网友也指出,极狐阿尔法S是轿车,SUV和旅行车功能三合一的新车型,所以车身高度很高,50%对撞时也得到不少好处。最关键一点是《懂车帝》前后矛盾,前面说极狐是华为加持的,后面又用非华为技术的低配版测试,这算什么?桃代李僵吗!,
,
,简而言之,极狐阿尔法S在这次碰撞中大胜,其实是意料之中的。比亚迪汉EV的一些材质、设计等方面的缺陷让它输了这场比赛,相信各位迪粉也没什么说的!我们要说的是:《懂车帝》的这种田忌赛马式的所谓“评测”,其心险恶的阴暗,甚至会毁了整个自媒体行业。,首先我们来说说车型的挑选。按《懂车帝》的表述首先是同级别的,但是实际上极狐阿尔法S根本就不是一款纯粹的轿车,它是一种跨界新业态的车型,这一点上作为纯轿车的比亚迪汉EV就显得有点吃亏,要知道比亚迪汉EV的0.233Cd风阻系数相比极狐阿尔法S的0.25Cd还是优势明显,为什么《懂车帝》不直接比风阻系数相关的评测了?《懂车帝》能说明清楚吗?,其次,比亚迪汉EV作为超20万元左右的中大型纯电轿车,2020年7月份上市以来,累计销量为92787辆,是中国品牌纯电行业标杆,仅2021年6月,比亚迪汉的销量达到了8386辆,其中汉EV的销量就有5815辆。这是一款红得发紫的网红车,相对而言极狐阿尔法S的销量全年累计不到千台,这还是乐观的说法,这两款车热度有可比性?,
,连一般的消费者都知道,比亚迪汉的对手是特斯拉Model3,再不济也是小鹏P7级别的车型,而《懂车帝》非要拉一款名不见经传车型来做对撞测试,《懂车帝》安的什么心?真是一心为了大众购车推荐着想吗?你品,你慢慢品。,第二个,《懂车帝》通过题目歪曲事实,误导消费者对比亚迪的品牌形象认知。,除了碰撞,此次比亚迪汉EV对撞极狐阿尔法S火爆网络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比亚迪汉EV在测试之后48小时突然起火。视频监控资料显示,碰撞测试48小时后,比亚迪汉EV在全车断电的情况下,静止停放时突然发生起火燃烧,
懂车帝凭此得出结论:刀片电池之做电池单体穿刺的结果,无法代表电池装车成组后的安全性能,不然这次起火的应该是三元锂电池。,而最后官方消防机构认定的结果为:电瓶电气线路故障导致,但并未说明一定是刀片电池。在事实清楚的情况下,《懂车帝》第一时间发布视频时,标题直指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认为是比亚迪刀片电池起火,但随后更改了标题为“汉EV起火”。,,请问,一个真心为了大众购车的自媒体机构,会不会罔顾事实,去诋毁一个汽车品牌,而且是:先是歪曲事实,后是误导大众认知。如果你们不相信,随便现在去百度上搜“比亚迪汉EV 起火”的关键词,都是指的比亚迪汉EV静置48小时后起火的消息,但很少有人把官方消防机关认定的结果为:电瓶电气线路故障导致,但并未说明一定是刀片电池的结论放上去,这样很容易让用户形成误导,继而认为“刀片电池”的不安全性,形成与事实迥然相异的认知,从而误判并做成不利于比亚迪的购买决定。,在这里我们要劝告《懂车帝》几句,现在网络侵权诉讼很容易。自媒体做评测,公平公正公开很重要,如果怀有祸心就很容易给自己招来诉讼,例如小米公司告天极网的电视机火烧评测,就是很好的前车之鉴,不知道由来的朋友可自行百度。,
,《懂车帝》评测究竟具备的是权威性还是参考性?,虽然《懂车帝》对比亚迪汉EV对撞后自燃一事进行了回应,尤其特别提到了“每一期节目均保存有从购车到测试完成的完整视频录像,并有权威机构提供技术支持,相关材料可以提交公证。”但在我们看来,前半句自然问题不大,逻辑说得通,但是后半句提到的“有权威机构提供技术支持”,那么问题就来了。,因为《懂车帝》自己是没有测试资质的,甚至连新闻媒体的资质也没有(就是没有记者证那种),撑死只能算是”自媒体平台”,就是很大很头部那种。那么做对撞测试的初衷,你说是为了帮助消费者做好购车决策。但事实上,你没有这种评测资质,只是“有权威机构提供技术支持”,那么说到底还是由没有资质的《懂车帝》员工进行的测试。所以说,这才是最大的问题,如何来判别你的评测是有权威性?所以,我们只能说《懂车帝》做的这个测度对于用户有一定的参考性,而不是指导性意见,一词之差,意义相差太远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碰撞的标准还是50%重叠主驾驶侧,时速64km/h,并非是常见的碰撞测试标准,跟中保研、C-NCAP的碰撞测试都不一样。所以说标准都不一样,那么是不是别有用心?再加上《懂车帝》本身又非权威机构,怎么能仅仅通过一次测试就盖棺定论呢?,此外,还有其它车评媒体人表示,《懂车帝》的对撞测试并不客观。比如@懂车师兄就表示(相关抖音视频可能已经被下架了,具体原因你们懂得),“模拟车辆对撞,只能说明在某一单独特定的场景下,这两台车谁的安全性更好,换句话来说,如果换个角度,换个速度的话,有可能比亚迪汉EV会完胜,会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所以,它不是具有完全的参考意义。”,
,从评测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变量的不统一性,我相信再搞100场实验也能得出100个《懂车帝》想要的结论,这也是为什么权威的机构碰撞测试都选择撞墙而不是找两台车撞,除非你固定用一台车当作标准,从来不换,这样出来的测试成绩就具有说服力,否则只要换了变量,这一组成绩都不具有前后统一的可信度。,如果《懂车帝》再拿极狐阿尔法S在相同的模型下再碰撞特斯拉Model3、小鹏P7,相信大家会改变对它的看法。买几台车才几十万,相信就算《懂车帝》拿不出来,比亚迪相信也会愿意捐赠,比营销推广的角度来讲,拉竞争对手拉下马和自己一个层面甚至还差是解救自己最好的办法。,《懂车帝》,可是它敢吗?这里面就又透露出另一个内幕,就是自媒体团队“恰饭”的事实,某帝也不会例外。,
,此外,懂车师兄还表示,《懂车帝》确实还有“挑事的嫌疑”,虽然标题党吸引流量并不难理解,毕竟平台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流量。但是说法确实欠考虑,因为一上来就说“刀片电池起火”,但有关部门调查后发现,它其实是舱内的线束短路引起的起火,并非刀片电池引起的。如此不够严谨的标题命名,你说《懂车帝》是不是想挑事呢?,除此之外,《懂车帝》双标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例如大家印象中的UNI-K麋鹿测试双轮离地事件。这次测试,最终UNI-K以72.1公里的时速测通过测试,但是期间发生了双轮离地事件,并引发了用户对UNI-K的大量质疑,让长安苦不堪言。,
,那么,这个发生双轮离地的UNI-K究竟是个什么水平,要知道雷克萨斯的ES200以68.4km/h的车速就出现了单轮离地的情况,这是一辆轿车哦……为什么这时候很多对自主品牌“恨之入骨”的双重标准者就缄口不言了呢?很显然这是双重标准。,出现相同问题的SUV还有RAV4-荣放、马自达CX-4、斯巴鲁森林人,时速相当快也出现了车轮离地,而且已经出现挤破轮胎甚至压裂轮毂的情况。所以UNI-K最终还能以准72.1km/h的成绩完成这个测试,可以说成绩最起码是合格的,与上述车辆相比甚至算是中等偏上。,
,另外,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其实这种测试跟试驾员的主观性有很大关系。万一哪天试驾员超常发挥,能达到更快的速度,那这个测试是不是缺乏严谨性甚至误导消费者呢?是不是长安就可以以你歪曲事实告你网络名誉侵权了?,还有人指出来,《懂车帝》在进行比亚迪秦DMI测试时,对74.7公里/小时的成绩给了一个中下游的评价;但是在测试卡罗拉混动的时候,72.9公里/小时却给出了一个“技惊四座”的评价。对此我们只想问一句,《懂车帝》你是认真的吗?那么还是那句话,你所说的,“帮助消费者做好购车决策”,究竟算不算自欺欺人?至少“双标达人”你是跑不掉的!,
,花几十万做测试,《懂车帝》只为博人眼球吗?,另外,相信大家都会有个疑问,《懂车帝》花上几十万自购车做这样的测试,究竟是为了什么?何况《懂车帝》又不是非盈利的机构或者平台,你平白无故撞毁了两辆车,这些成本费用谁来承担呢?目前来看都是平台自己来承担。,那么问题来了,这样撞来撞去,成本这么高,《懂车帝》作为一个自媒体平台,有多少钱可以“烧”?所以,说什么为了“帮助消费者做好购车决策”,不过是富丽堂皇的理由罢了。,在我们看来,无非是两个原因。一个可能是为了博人眼球,吸引流量。毕竟作为自媒体平台,《懂车帝》想把自己平台的流量做起来,他需要这样噱头很大的对撞测试来制造话题。另一个可能就是跟广告费有关,毕竟平台要有业务、有收益才能生存下去。,
,《懂车帝》2020年收入情况并未有详细的数据,但是此前媒体报道称, 其背后的靠山,字节跳动2020年营收近2400亿元。其中广告收入1750亿元,直播流水450-500亿元。而大家都知道,《懂车帝》“脱胎”于今日头条的汽车板块,如果没有利益,字节为什么单独把头条的汽车板块拎出来做呢?,别忘了字节还没有上市,所以绝大多数的经营目标是为了未来IPO。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少不了要拉高估值,所以就需要单独打造新业务,这样才能不断抬高自己的身价。其实《懂车帝》很明白如何拉升流量,因为这其实就是头条之前的那一套,只不过汽车的门槛要高一些,但是没关系,有了流量还怕没有广告吗?,
,所以抓重点,《懂车帝》有广告收入,那么做评测还能绝对保证公平公正吗?这个说法显然很难服众。多的不说了,《懂车帝》说它客观公正,评测没有收钱,那么冲噱头,《懂车帝》为什么不找一辆关注度更高的车呢?,再举几个实例,大家都清楚最近两三年汽车品牌的负面新闻较多,无论是公司老大的,还是产品质量的,但是你们会惊讶地发现,某些品牌的文章,无论是你多少的客观或者真实,在《懂车帝》上很快就会被和谐,理由要不是“对方投诉与事实不符”,要不就是“不符合平台发稿要求”,要知道这些事实报道都是有像央媒或者平媒的信源做支撑的,《懂车帝》就敢这样干!再补充一下,是某些品牌而不是全部,你们就懂为什么了?,
,我们在跟某主机厂商的市场部人员聊天时也有所耳闻,人家就说得很直白,投放到位了,只要有自家品牌的负面新闻,马上打电话到某节要求销售给予限流,这就是为什么你们发现发到这些平台上的关于某几个品牌的文章都没有流量,某节号称是算法优化,实际上内情你们懂的!记住一点,技术都是为人服务的!,在这里,我只想问《懂车帝》一句,你们这样不负责任的评测,到底是在保护中国汽车产业还是在助纣为虐?所以,对于《懂车帝》的辩解,我们也只能“呵呵”两个字,舞台交给你,请继续你的表演吧!,
,写在最后,对于自媒体不偏信厂商的宣传,敢于对产品进行实际测试,给用户还原真相,这一点我们是绝对的赞同和支持,同时这样的真实的测试还能对主机厂商的产品质量提出严格的要求,促进其自我改进自我完善。无论是数码圈还是汽车圈,这样中立的团队还是不少。,但是对于《懂车帝》这次对撞测试,我们认为在公平公正的层面可信度不高,测试模型水平低劣与主流不符,测试结果有误导消费者之嫌,对于参测品牌来讲更是害大于利,这样的测试,实际是自媒体圈的一种耻辱,我们坚决反对这种损害自媒体圈全体利益的行为。,在此,我们劝这谁一句,有多大的金刚钻,就揽多大的瓷器活,别成天为了博流量赚广告费净做那些“没有下限”的事,人在做天在看,总有一天要出事的!
懂车帝公开回应比亚迪汉EV“自燃”,要说未藏私心你会信吗?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IT手机资讯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