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年人打鼾率高达22%,其中男性大于女性——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被鼾声割裂的夜晚。作为曾经的“鼾王”,我深知打鼾不是简单的“噪音问题”:长期缺氧会诱发高血压、心脏病,更会让伴侣在深夜辗转难眠。传统止鼾方案如呼吸机昂贵憋闷、口腔矫正器异物感强烈,直到遇见云触智能舒鼾枕M1,才真正理解了“无感止鼾”的科技魅力。

传统止鼾枕多采用麦克风录音监测,不仅存在环境噪音干扰问题,更让卧室隐私暴露风险陡增。而M1搭载的高精度震动传感器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它通过压电传感带精准捕捉打鼾时产生的震动信号,无需录音即可实现98.6%的鼾声识别准确率。实测中,即使窗外有施工噪音,枕头仍能精准区分鼾声与外界干扰,这种“只闻其动,不闻其声”的隐私守护,让夫妻同床时再也不用担心隐私泄露。

先开箱看看这个智能枕,分量十足,整机重量有3kg,内置有5个气囊。枕头尺寸:600x400mm 枕头高度:5cm仰睡区 7cm侧睡区。配备了1个物理按键和 1 个 DC 接口。它还有一个控制盒,居然还有 1个环形 LED 灯带,可以和APP连接实现智能控制功能。


作为市面首款AI自适应止鼾枕,M1的智能远超“机械调整”。其双层气囊矩阵能实现前后、左右多角度充气,通过颈部高低调节与头部微调打开阻塞的气道。更重要的是AI算法会根据用户打鼾频率、强度自动适配止鼾策略——比如我习惯仰睡时鼾声最重,枕头会优先调整左侧气囊推高颈部;而侧睡时则通过前后气囊组合保持气道畅通。这种“越用越懂你”的智能进化,让止鼾效率较传统体位疗法提升40%。

当接入米家APP后,M1真正成为睡眠场景的智能中枢。枕高自动调节功能让躺下时气囊自动充气至预设高度,离床时恢复原状;3档助眠模式通过气囊起伏带来沉浸式颈部按摩,实测助眠效率提升30%;智能夜灯在起夜时自动点亮环形灯带,回床后温柔熄灭,彻底告别摸黑磕碰的尴尬。而且它还支持与家中其它米家设备联动,比如与空调联动调温、与加湿器联动保湿,构建起完整的智能睡眠生态。



再来谈谈真实体验感受,初次躺在枕头上时还是很柔软的,与乳胶枕头的区别不大,但当你使用APP时,会看到很多功能,比如体验打鼾干预的功能,分为基础体验和模拟体验,开始后直观的看到控制盒通过管子在给枕头打气,枕头也会越来越高(声音控制很小)。说实话第一晚使用我是需要适应下,打气后的枕头会有点硬~就算是我设置为 1档时,所以半夜时我都脱离枕头几次,不过睡眠8小时还可以,早上起床后查看了APP显示,本次睡眠共打鼾4次,设备共干预23分钟。后面每天都在用,有时白天累打鼾次数就多了,都能直观的看到历史睡眠数据,确实守护了我的睡眠,减少了打鼾次数。



当然舒适和保养也很重要的,5A级抗菌外枕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细菌抑制率高达99%,可拆卸设计让清洁无忧;60D慢回弹记忆棉枕芯通过多重检测标准,承诺不含甲酰胺等致癌物质,实测回弹时间精准控制在3-5秒,完美贴合颈部曲线。这种从表层到内核的材质革新,让止鼾枕成为“健康睡眠管家”。

最后说说这类产品的技术对比:
打鼾检测:初代的录音识别存隐私风险;M1微动识别肌肉震动,避免误触发。
止鼾方式:一代的震动/单一气囊干预影响睡眠;M1双气囊微调——左右摆动+前后摆动,畅通气道更精准;浅睡缓慢调、深睡快速调,自适应睡眠状态。
体征监测:无感非穿戴,同步心率监测,睡眠数据更全面。
可以说止鼾效率上,较前二代会有明显提升,使用实测打鼾频率降很多,深度睡眠也延长了,晨起疲惫感减轻不少。

经过一周的深度使用,我真正理解了云触团队“科技无感融入睡眠”的初心。它不是简单的止鼾工具,而是通过AI自适应、物理干预、智能生态三位一体,重新定义了“止鼾”的舒适边界——无需佩戴设备、无副作用、无依赖性,在不知不觉中让呼吸回归顺畅。对于30岁+的男性打鼾者而言,这或许就是科技向善最温暖的注脚。当枕头开始“思考”,睡眠终于回归它最本真的模样——安静、舒适、充满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