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承认,这是一个标题党。严格来讲不存在"少年的酒",少年的原意,指的是十岁到十八岁的成长阶段,而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不许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
但"少年"真的太火了,它的含义也在各种新媒体内容下,有了新的诠释。先是"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刷屏,紧接着B站又搞了一把"奔涌吧,后浪",就在大家争论不休时,《少年的你》又携第39届金像奖8项大奖,杀到公众视野。
就这样,在众多公众议题中,"少年"显得格外扎眼。
白酒也不例外,虽然没有真正意义上"少年的酒",但讨论"年轻人的酒"的话题一直没有间断。有人说,这些白酒品牌为市场培育了新用户,也有人说,他们不过是在一块盐碱地上耕种。
对于这两个观点,其实我都是不认同的。
被封印的需求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年轻人不喝白酒"的声音,搞得老大茅台也深感焦虑。
有一次茅台前董事长向马云诉苦,"现在年轻人不喝茅台了,将来茅台麻烦大了。"马云说,不用担心,我小时候也特讨厌茅台,但是等我有了人生阅历,酸甜苦辣,吃了很多苦头以后,我自然觉得茅台还是很有意思的。"
有人解读,马云的话就是字面意思,也有人解读为"年轻人,喝不起!"
如果用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解释,之所以喝白酒的年轻人比例不如老一辈,是因为他们的需求被"封印"了。
从产品属性来讲,生理需求只是白酒很少一部分,相反可口可乐、雪碧、奶茶等口感更好的饮料,更容易满足人的生理需求。
白酒最大的产品属性其实社交,其次是酒礼仪、酒文化衍生的尊重,最后才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比如,"酒逢知己千杯少",反映出来的首先是社交需求,其次是对朋友的尊重,而收藏各种年份的白酒,是个人爱好、或者投资,本质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求。
显然,这些需求是可乐、奶茶等产品不能满足的,这就是为什么极难见到有收藏各种年份可乐、或者奶茶的大师级人物吗。
那究竟是什么"封印"了年轻人对这些高层次需求的追求呢?
消费能力确实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服务及各种产品品类的丰富,社交需求与尊重需求也可以被其他的产品替代。
让年轻人喝白酒
更重要的是满足他们的需求
从人的需求来讲,如果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喝酒,最终的方式一定是带来更多的产品附加值,也就是产品本身能够提供更多层次的需求。
这就形成了市面上两种不同"年轻人白酒"的流派。一类是江小白这样的传统白酒品牌,他们的方式是提升白酒的生理上的满足。一类是谷小酒这种互联网跨界的白酒品牌,多维度的提升产品在各方面的体验。
江小白的策略是"口味"战略,也就是改良白酒的口味,满足生理上的"口欲"。比如低度化,主力产品是42度的清香型白酒,并且在宣传上告诉市场,这是更加符合年轻人口味的白酒。与此同时还提供了一种与雪碧、冰红茶等饮料混饮的新喝法,甚至还推出了蜜桃、苹果味的白酒。
从目前来看,江小白的策略是成功的,从11年创立至今,在接近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20亿元。但江小白的策略也不是没有缺点,它的问题在于这种策略非常接近"软饮",而饮料是难以满足消费者尊重需求、甚至自我需求的。面对这种挑战,近几年江小白也开始尝试推出礼盒装的白酒。
谷小酒的做法有些不同,他们借鉴了互联网产品的思路,在产品层面追求极致。
比如,它从一开始就强调宜宾和茅台镇的酿造工艺、产地,而这两个地方最知名的白酒分别是五粮液和茅台。另外,谷小酒还特别注重设计,屡屡参加国际设计大奖,拿下"iF设计奖"和"德国设计奖"两项国际大奖。它们甚至还推出了一款售价1499元的收藏级白酒。
显然,在策略上,谷小酒并没有把自己的需求下沉到优化"生理需求",而是试图在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提供更多的附加值——既好喝,也要有面子,值得收藏。用他们的话术来讲,这叫三声尖叫,要在颜值、酒体,甚至触感等维度带给用户更多超预期的体验。
谷小酒的方法真的可行吗?实话讲,难以预测。
一方面,它的成绩确实不错,同样是罗永浩力荐,谷小酒"米粒系列"卖了1000万左右,江小白的梅见卖了110多万。另一方面,这个品牌太年轻了,它成立的时间太短了,主力产品"米粒"推出至今不到2年时间,不足以说明太多的问题,也许三五年后会有一个更清晰的答案。
最后,我说想说的是,年轻人从来没有偏执到一定要排斥白酒,问题在于年轻人的需求有没有真正被重视过?好在,这个行业还有人愿意去尝试。
责任编辑:
评论已经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