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长沙的园区们可以做什么?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是古希腊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对杠杆定律的描述。

通过充分运用杠杆定律,许多城市依靠地理位置、金融等杠杆力量实现了弯道超车,许多优秀的企业靠人才、资本等杠杆力量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果。

然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之时,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飞速发展之际,当许多“传统”的杠杆力量开始见效甚微,面对复杂、陌生、竞争激烈的新环境,许多城市和企业都在对未来发展开始新的思考。在新时代下,驱动城市发展的主要杠杆力量到底是什么呢?每座城市或许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在2023互联网岳麓峰会开幕式上,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重磅宣布,湖南正在谋划一件大事,那就是把长沙打造成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在科技力量成为国与国竞争关键的大背景下,城市与城市之间要开展产业链竞争,实际上就是在开展科技研发创新服务能力的竞争,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已经到了一个新高度,成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竞争的关键因素。

这对城市来说,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因为,历史上无数成功企业崛起的案例背后都在证明,科技创新,是促进城市和企业高速发展的有效杠杆,经常能创造奇迹。

但是,什么是科技创新这个杠杆的支点呢?研发,便是长沙找到的答案。研发,堪称是驱动科技创新的发动机,是推动一座城市科技创新突破的原点。如何让研发这个“支点”具备更强的支撑力,城市也将借助科技创新力量撬动更了不起的成果。

基于这样的城市定位,研发必将成为长沙撬动科技创新“杠杆”的支点,助力长沙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

那么,全国这么多城市,为什么是长沙来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呢?

先来给大家看几则数据。

近三年,长沙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65.86亿增长到367.09亿,增长38 %,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比76.6%,走在中部城市前列;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33.82亿元增长到823.57亿元,增长2.52倍。

2012年以来,长沙累计获国家科技奖149项,其中主持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近两年获奖数均位列全国创新型城市前四名。

截至目前,长沙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58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9.6%,位居中部第一。

在“网红长沙”的另一面,持续多年加大研发投入,长沙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北斗规模应用、现代种业、高性能计算机、人工智能、文化创意等创新领域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优势,本身就拥有具备了打造研发城市的基础。

第三,企业愿不愿意来长沙?长沙的营商环境,让人对未来政府加大研发投入充满了信心。

2022年,长沙在“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排名全国第六,获评全国十佳外商投资最满意城市,已成为全国营商便利度提升最快的城市。

研发城市的打造,离不开政府对研发主体、研发项目、研发成果的支持。优秀的营商环境是长沙的一张名片,而为科创企业量身定制的一揽子扶持政策,便是长沙对广大研发主体最直接的诚意。

综上所述,以长沙的产业基础条件和上述这些优势,长沙是必将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长沙到底该如何实现?

那么,一座全球研发城市应该如何打造呢?从宏观的顶层设计再到细微的服务,这是一整套需要重新构建的城市服务体系。

数据显示,2022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超过3/4;在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4.8万亿元里,企业贡献了超80%的技术吸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参加或牵头的占比已接近80%。 

某种意义上而言,培育和孵化研发主体的能力,直接决定了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的效率。

作为长沙科技创新的先导区,长沙湘江新区在培育研发主体方面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科技研发企业培育体系。在湘江新区,政府以树木的生长周期,按照种子期、苗木期、成长期、壮大期、成熟期五个成长阶段为“蓝本”,来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领军型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政府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精准施策。

通过创新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激励与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持续提升研发经费投入的力度和效能,研发主体获得更大的研发经费保障,就能更专注地开展研发活动,寻求研发成果的突破。

目前,以华锐分布式技术实验室、树图区块链实验室、腾讯云研发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总部,以长沙半导体技术与应用创新研究院、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为支撑的高校科创转化中心都已经落户在中建智慧谷科创产业园。

为什么这么多高校、企业的研发主体都要落户在中建智慧谷?

首先便是地理位置。中建智慧谷被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所环绕,所在的位置处在3/4号线双地铁口的大学科技城核心区域。科研机构要服务好科研工作人员,在选择办公场地的时候,距离是最优先考虑的因素。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与湖南五江高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成立联合实验室之时,项目负责人董万荣教授在选址之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中建智慧谷。核心原因便是这里距离学校更近,将能有助于联合实验室共享学校资源,加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其次便是这里的研发氛围浓厚。浓浓校友情,款款游子心。许多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校友回长发展也希望将公司开在母校旁,能够继续与老师们、学弟学妹们合作攻坚研发难题。

华锐分布式技术实验室落户在中建智慧谷后,湖南大学与华锐金融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分布式金融交易和风控技术联合实验室、实习生实践等产学研合作,双方实现零距离办公、实践和就业。

数据显示,岳麓山大学科技城近三年来,累计完成技术合同登记6270件、技术合同交易额77.57亿元,转化科技成果2086件;充分发挥院士作为科研领域“关键少数”的领军作用,推动14位院士(团队)18个项目相继转化落地......

低密度的办公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园区配套的人才公寓、研发人才专属的政策...当园区与政府共同为研发人才做好配套服务,当研发人才们在长沙这座充满了幸福感的城市里熟悉起来,来自全球的研发人才将在研发主体们的带领下,点燃长沙这座城市科技创新的动能。

第三,搭好企业与资本的桥梁,为研发主体带来一股“金融活水”。

研发要取得成果,巨大的研发投入少不了。不管是高校还是企业,在实现技术创新突破的过程中,难免遇上资金困难的时候。

除基础的园区服务外,怎么帮助研发主体拥有充沛的研发资金,更加考验产业园区的服务能力。中建智慧谷科创产业园“一圈六体系”和中电软件园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都实现了一站式投融资服务。

尤其是在中建智慧谷科创产业园,园区不仅日常组织投资机构与企业交流对接活动,还常设路演厅为企业提供投融资路演服务。最重要的是,中建智慧谷背后的中建国际,不仅有望给优秀的研发主体注入资金,更有望给研发主体带来国际视野和国际资源。

中建国际是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世界500强第9位)在香港的上市公司,是中建系统中重要的投资企业。作为一家集投资建造-运营管理-产业导入-装配建筑于一体的综合企业,中建国际以国际化的视野通过“基建投资+产业导入”的模式,构建了一套产业导入体系,整合了海内外多条产业链上的优秀资源。

有中建国际赋能,中建智慧谷不仅可以引导园区内企业开拓国际视野,在企业顶层设计上取得突破,还能以“基金”、“项目合作”等形式推动科创力量在更多维度更多渠道实现更高效地转化。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说,当更多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在科创领域的投资,园区如能做好企业与资本的对接,才会在新的时代下持续获得政府、高校、企业的认可。

总结

湖湘文化中自古以来就有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等精神特质,这与科技创新所需要的基因高度吻合。

目前,长沙城市的研发热情已经被点燃,以研发为支点撬动科技创新的杠杆力量,长沙必将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每一位长沙人都有可能抓住城市发展的大机遇。

大到一个城市都需要敢为人先地找到“支点”去撬动机会,小到个人又如何找到自己人生的“支点”和杠杆呢?长沙的城市定位或许会让你拥有新的思考。

可以预见的是,长沙这座科创之城正在崛起,未来,长沙将再新增一个“研发之城”的城市名片。你,会不会也成为助力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重要力量呢?

来源:松果财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IT手机资讯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财经

Q2继续稳坐第一,OPPO做对了什么?

2023-7-31 9:15:03

财经

探享·鲜活人间,容声带你一同品鉴舌尖上的顺德

2023-7-31 14:18:0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