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
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1月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电影台词,已然成为威马近况的真实写照。
来源:新浪微博@威马汽车沈晖Freeman
事实上,威马的困境从去年起逐渐显现,如今事态愈演愈烈,是管理层矛盾、销售掉队等引起的连锁反应。笔者了解到,管理层内部,负责市场销售的陆斌和首席技术官闫枫先后离开威马,且从去年底开始,威马汽车温州基地逐渐进入全线停摆的状态。
回顾2019年,威马汽车还是造车新势力销量第二,如今却已跌出排行榜。在新能源汽车赛道新一轮洗牌中,失去市场优势的威马还能否破解危局、重振旗鼓?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与多位威马车主、经销商进行了一番交流。
停产背后的销售难题
“配件已经断货,厂家无货可发,客户打电话过来(我们)也没办法。”
以笔者所在的长沙市为例,某威马汽车销售门店的经理告诉笔者,由于配件缺货,目前部分售后问题无法解决。“我们已经付过款了,配件只能等厂家恢复生产,但是我们手头还有整车可以销售。”
此外,据澎湃新闻报道,威马汽车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总部依然在开门运营,但是正门处于关闭状态,前台空空如也,员工均从侧门进出。
不难看出,威马汽车日常经营和销售渠道已经遭受了一定冲击。
而导致威马陷入困境的,也正是销售难题。根据公开数据,从2020年开始,威马汽车就逐渐在造车新势力中掉队。
2019年,威马汽车还曾以交付16876辆新车位居造车新势力排行榜第二,当年的主销款车型EX5位居当年造车新势力单车年度交付量排行榜的首位。
2020年,威马汽车以2.25万辆的销量数据在造车新势力榜中排第四;2021年,威马汽车以4.42万辆的数据下滑至第五;2022年,威马汽车已不在排行榜前十。
销量不振,直接打击了威马汽车的战略布局。
自成立起,威马汽车就选择了重金自建工厂的发展路线。据威马高管透露,威马汽车融来的大量资金花在了智能制造园区建设上。招股书显示,威马汽车在浙江温州和湖北黄冈拥有两座生产基地,产能分别为10万辆和15万辆。
选择自建工厂,威马汽车自然是希望通过提升销量来摊薄前期投入成本的。但是,从结果看,威马的目标显然没有达成。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威马汽车总收入分别为17.62亿元、26.72亿元、47.425亿元;亏损额分别为41.45亿元、50.84亿元、82.06亿元,收入增长的同时,亏损也在持续扩大。
归根结底,这是威马销售策略上存在的问题,导致销量逐渐掉队,继而使工厂产能利用率不高。
相比“蔚小理”,威马的销售版图中B端市场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威马汽车五大客户贡献收入分别占年度总收入的40.6%、37.2%、43.4%。
市场培育阶段,新能源车企多数亏损卖车,从B端市场起量不失为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部分业务场景如网约车、汽车租赁、城市物流运输等需求量大。
但是,随着电动车市场发展,越来越多传统车企转型而来,多数造车新势力们选择将精力放在C端市场,实现销量快速增长。比如,小鹏汽车推出G3时同样定位于B端,但是小鹏很快转向C端市场推出新车型,年销量从五位数迈向六位数。
反观威马汽车,由于对C端市场的开拓不利,产品销路并没有打开。
此时,大量资金转化为固定资产的威马,就面临严重的资金问题。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威马汽车账面剩余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6.78亿元,较2021年末进一步减少。而借款总额为89.55亿元,其中,22.8亿元为即期借款,66.75亿元为非即期借款。
因此,2022年10月,威马汽车发布了一封名为《和衷共济,共渡难关》的内部信,开始实施一系列降本增效的措施以应对资金压力,包括公司M4以上管理层主动降薪一半,其他员工发放70%的基本工资,调整发薪日以及不再发放额外奖金等。
来源:新浪微博
值得一提的是,沈晖也在评论中表示,威马确实遇到一些困难。
对此,有业内人士告诉笔者:“随着补贴退坡、竞争加剧,电动车行业已经进入偏稳定的阶段,裸泳的车企越来越多。威马的这则公告就是在告诉市场:它在裸泳。”
曾经,采用经销商模式、有大客户支撑的威马有过辉煌的时刻。但是,这种辉煌的背后,是停不下来的高补贴。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威马汽车向合作门店分别支付了3.48亿元、7.75亿元、16.21亿元的补贴、返利。
随着资金问题加剧,威马补贴打市场的脚步不得不停下,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门店关闭或者改头换面。
这并不是行业性的问题。相反,中国新能源产业越来越成熟,供应链韧性也在不断增强。按照社科院产业蓝皮书观点,当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新能源产品销售市场,未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将持续影响全球新能源产业供应格局。
水大鱼大,智能车赛道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只是,属于威马汽车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文|港股研究社(ID:ganggus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