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资本市场再现草根逆袭传奇股票,刚上市便连续斩获11个涨停板,市值暴增超86亿元。背后创始人刘会平仅初中学历,用二十余年时间,通过卖包子,将当时的个人财富从负债4000元变成坐拥70亿。
这家企业便是被外界称为“最强包子铺”、深耕中式面点的巴比食品。
国内做包子的品牌多如牛毛,比巴比更远近闻名的老字号也有很多,而巴比食品凭什么后发逆袭,摘得“包子第一股”桂冠?
此前不少分析师普遍预期其净利润为盈利2.35亿元左右,不过巴比食品是否“赚钱”,最终利润总额为何同比下降,这其实与另一家公司紧密相关。巴比食品在财报中给出了解释:净利下滑,主要系公司通过天津君正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间接持有东鹏饮料股份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减少所致。
利润虽低于预期,但并未影响资本市场对巴比食品的乐观展望。
最近90天内,有16家机构对其给出评级,其中增持评级4家,买入评级12家,如国联证券在2月5日发布《收入、利润稳健,门店+团餐双轮驱动》的研报,给予巴比食品买入评级。
有分析人士认为,巴比食品保留了较好的现金流,团餐大客户业务也保持了高速增长,确保公司整体营业收入再创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赛道与品类的特殊性,巴比食品的原料价格容易受周期性波动。其原材料采购额受猪肉周期的影响尤为明显,据招股书采购表显示,2017-2019年,公司采购的冷鲜、冷冻类原材料占比分别为37.7%、38.5%、45.33%,其中猪前腿肉和肥膘占比超35%。
2022年可谓是猪周期的反转之年,猪肉市场价一跌再跌,从去年11月初至今年1月中旬,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跌幅超过34.7%。
这一点,在巴比食品的年报中也有所体现。公司表示,主要原材料猪肉价格同比回落,也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一只包子背后的增量空间
一家企业能否成功,离不开三点:创始人的格局、市场差异化、构建护城河。
2001年,刘会平在上海最繁华地段开了“刘师傅大包”包子铺,独立门店虽小,却没有小作坊的脏乱差,而且包子个个皮薄馅足,美味价廉。2003年,“刘师傅大包”改名为“巴比馒头”,进行第一次品牌升级,成为最早的“网红包子”,进入品牌发展快车道。
目前巴比食品实现了从“早餐第一品牌”到“中式面点第一品牌”的“优等生”蜕变,并完成了包子、粥类、糕点等近百余种产品覆盖,整体结构较为均衡,并未出现“偏科”迹象。
而产品创新是一家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灵魂,2020年末,巴比食品发布锁鲜新品系列——保质期为30天的速冻水饺等,共10余款SKU。
“紧邻门店、统一管理、快捷供应、最大化保质保鲜”的全方位供应链体系,既保证了产品品质,也降低了配送成本,减少了对加盟店的管理难度。
2005年,巴比启动品牌连锁加盟业务,设有加盟商分级管理和激励政策,通过门店督导和沟通机制、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对加盟商的高效管理。这有效避免了早餐业态低集中度、产业分散的问题,避免出现“千家千味”,为业绩的稳定提升奠定了基础,也使巴比食品在长三角地区收获了知名度。
目前巴比食品仍处于前期全国扩张阶段。巴比的招股书曾披露,计划未来三年在北京、广东、浙江等地区的重点地段开设182家直营店铺。
截至2022年9月30日,巴比在全国开了超过4000家连锁门店,其中去年前9个月的门店数量净增898家。随着门店数量增多,品牌效应体现,收入增长确定性增强,这是巴比食品现阶段发展被资本市场广泛看好的原因。
以团餐为抓手,巴比食品继续香下去
餐饮行业具有高频、刚需、标准化等特征,另一方面,相较于社餐的4万多种SKU,团餐的原材料SKU仅3000多种,流程简单、采购量大等是其显著优势。
据《中国团餐行业发展报告(2018)》,预计到2023年,我国团餐市场将达到5.8亿人,未来5年,我国团餐产业规模将突破8万亿元大关。
而巴比在团餐业务上已布局多年,团餐大客户业务是公司营收增长的主线之一。刘会平在采访时也透露过,加盟连锁和团餐仍是巴比未来发展的主方向。
一家企业的规模与其在餐饮行业中占据的份额成正比,这也是巴比食品为何能做到连锁化和规模化的原因之一。得益于“门店销售+团餐订单”双轮驱动,巴比食品销售网络的覆盖率和门店数量居于市场领先地位,销售渠道成为公司重要的竞争优势。
随着国内疫情逐步消散,考虑到团餐市场空间广阔、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团体供餐成本优势明显,预期未来团餐订单对公司业绩增长的贡献还将继续提升。
每个细分品类,未来一定是第一、第二、第三的头部品牌占据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巴比食品的目标,是成为中式面点第一品牌。刘会平曾公开表示,未来十年,品牌连锁早餐的市场需要会越来越大,洋快餐能卖到全球,相信中国的包子也能卖遍全世界。
作者:饭否
文|松果财经(ID:songguocaijin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