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找到一个吃起来格外香甜的甘薯,烟台市农科院作物所所长辛国胜和他的团队,每年要通过杂交育种在约一万株株系里精挑细选。他们通过创新科学育种方法得来的“烟薯25”品种,罕见地做到了口味和产量的平衡,已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甘薯品种。
在千里之外的陕西洛川,水果公司“王掌柜苹果”用法国迈夫双通道4.0智能苹果分选生产线,把每颗苹果的分级筛选细致到光泽、酸甜程度。消费者在拼多多等电商平台购买到这些苹果后,扫一扫二维码就知道这颗苹果从开花到最终入库经历了什么。这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化推广。
而这些,都是现代农业如何利用新兴技术实现自我改造,创造更大价值的生动案例。除此之外,广西螺蛳粉、青岛大虾、西昌葡萄、平谷玉米等越来越多的特色农货,开始在产品优势之外融合科技能力与渠道思维,从田间地头闯关电商平台,最终站上消费者餐桌的“C位”。在现象背后,农产品靠天吃饭、随缘走红的被动局面,正在一点点被打破。
抓住农业科技的“长尾”
农业,自古以来都给人一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朴实感。但在大规模、高附加值、高品质的发展要求下,发挥技术的力量早已是一种长期共识。
不过,和半导体、汽车行业这些大众熟知的高科技行业不太一样,农业科技虽然也有芯片之类的关键壁垒,但更多的技术要素却高度渗透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农业产业链较长、组成复杂,有很多可供挖掘的“长尾”科技需求。
比如说,农产品需要从育种做起,种植过程涉及产量管理、病虫害防治、给水施肥,收获时要开始考虑怎么提高采摘收获、选品包装入库、远程运输的效率和保质水平。即使最后走向超市和电商平台,让消费者看到这些农产品的优势,也离不开技术的帮助。
抓住这些需求,既能帮助农户和原产地产出好产品,也更利于打开市场和进行多样化开发,提升农业产业链的整体价值。多样化的科技手段为农业发展送来了质量和效率,也送来了丰收。
文首提到的“烟薯25”品种,是辛国胜团队创新育种方法的结果。传统育种习惯采用单一母本和单一副本杂交,但辛国胜团队以鲁薯8号为母本,利用创制的骨干亲本烟15、烟3、烟20等为父本,一次性获得了20个组合。接下来,他们建立“种质库”,攻关亲本优点如何向一个后代品种集中的难题,最终找到了“0579株系”,也就是后来的“烟薯25”品种。
这还只是育种,在走出试验田、走向农户土地的种植过程中,“烟薯25”一开始出现了在海南、云南等农业大省口感劣化的问题。原来,因为气候和种植习惯原因,甘薯无性繁殖的特征让它很容易被病毒侵扰,造成优良种性退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辛国胜和一众农学家创新了脱毒种苗技术,由甘薯茎尖进行诱导培育,让病毒的复制赶不上茎尖的生长。其后,烟台农科院在国内首次提出“一刀切”甘薯茎尖剥离法,对比传统剥离技术,剥离速度提升3倍以上,茎尖成苗率提高了429.7%,0.3毫米的茎尖细如发丝,最终成了全国甘薯种植户的“致富苗”。
(图源:央广网)
类似的例子,还有名气长红的广西螺蛳粉。柳州市商务局数据显示,2021年,柳州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达151.97亿元,配套及衍生产业销售收入达142.83亿元。一份小吃,撑起了一方经济。这背后,自动化技术帮当地产业发展大大提升了效率、减轻了负担。
螺蛳粉要走出去,就要解决好预包装的问题。80后青年莫勤吉是自动化专业毕业,他把“机器人”用于螺蛳粉包装,通过摄像头识别不同配料,打造出4条全自动生产线,从而把原本高度依赖人力的包装作业,压缩为工厂式生产,单日产能从15万袋翻倍到30万袋。莫勤吉创办的“螺满地”品牌,也在从拼多多入局电商后,多年位居“农货节”核心单品之列,2021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
(图源:拼多多)
今年,拼多多将为农货节累计投入15亿资源,扶持“南果北粮”直连8.8亿平台用户。渠道连接着市场的反应,而这直接关系到农业如何提高效益。
比如说,最早推广“烟薯25”的壹亩地瓜创始人刘朝丽发现,每年三、四月,紫薯因为代餐红利,在电商平台上的热度超越红薯。于是,刘朝丽发掘了紫薯“新势力”东风22,借拼多多平台开始打造下一个爆品。
实际上,农业科技研究也在致力于实现与市场的紧密结合。今年7月,拼多多第三届农研科技大赛拉开帷幕,选手围绕生菜大展手脚。评判的关键点除了产量和品质,还要像“烟薯25”的成长历程一样,关注推广难度、培养效率。因为这些新品种要交给农业公司、交给农户,就要考虑到商业化种植,不能只是活在试验田里的“无根之木”。
科技滋养农业好产品,电商好渠道让好产品既能产出来,也能卖出去,经历市场检验后积累一手数据,进一步反哺农业的发展。这是中国农业的独特优势,因为电商平台的发展塑造了完善的基础设施,让农业科研可以快速实现市场验证。农业发展既有推力,也有后劲。
中国土地辽阔,但地形多样,于是,大规模机械化耕作限定在部分地区,但特种机械和无人机却可以走上高原、丘陵和山地。在大型农场,AI管理精细到能通过作物叶片状态调节光照强度,一个专家有余力服务成千上万亩作物。科技普惠要关注到每一个细微的要素,推导最高效、最有价值的发力点。
科技是一个点,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提供的“超级农货节”“寻鲜中国好农货”等机遇也是一个点,点与点之间的紧密连接扩大了对农业的服务面,也扩大了农业生产的价值面。就这样,科技撬动农业、平台支持农业,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完善了价值体系。
土地资源始终是有限的,但技术的智慧是无限的。无论是满足消费者需求还是承载乡村就业,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出工出力,都少不了挖掘新时代的农业智慧。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继续为农业生产信息化率、农产品年网络零售额设定目标。
所以,农业还会加速上行,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不是一句空话。毕竟,真正为农业助跑的除了政策,还有源源不断的科研力量、中坚平台,和数不清的新老农人。这股大势,将滚滚而来。
文|松果财经(ID:songguocaijing1)